天合公益基金会2017年度工作总结


    天合公益基金会(Eco Foundation Global, 简称“EFG”)是经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首家致力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性、国际化的机构。基金会自创立以来,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绿色经济”这个二十一世纪人类最迫切关注的主题,坚持扎根中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发展,已成为国内在本领域有影响力快速发展的领先组织。

    2017年,天合公益基金会在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及业务相关国家机关的指导下,在天合公益基金会理事会的领导下,按基金会批准成立的初衷,始终围绕宣传和践行中央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可覆盖影响全国的公益事业开展活动。坚持“既要论起来,又要干起来”,以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为指导,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开展了一系列既有国内示范效应,又有国际影响力,同时兼具创新与可持续的公益项目和活动。现天合公益基金会本年的工作成绩和不足汇报如下:


一、搭建国际生态文明理念弘扬与传播平台

    (一)旗舰公益项目:2017年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国际研讨会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中央各部委、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民政部相关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天合公益基金会汇同各界各方的通力协作下,2017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国际研讨会于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成功召开。

    2017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国际研讨会在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战略思想,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继续办好这个论坛,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的重要指示的引导之下,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共享绿色红利”为主题,全方位的宣传了“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共同发展,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小康脱贫工作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研讨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将有力的大扶贫、大数据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融合,推动了民政事业的发展,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1、研讨会概况及主要特点

    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国际研讨会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讨会是贵州省被明确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一周年之际召开的国际会议,围绕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重点的前瞻性、战略性、实践性问题,举办了1场研讨大会、1场国际咨询会委员会议、9场专题研讨会和传媒沙龙、边会、生态文明建设观摩活动等系列活动。原国务委员戴秉国、英国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等有关部委领导、国际组织官员、东、中、西部各有关省市政府领导、大学校长、科研智库机构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等392位国内外嘉宾(其中外宾有63位,分别来自于俄罗斯、奥地利、瑞士、美国、加拿大、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全球六大洲23个国家)以及贵州省有关单位代表等10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今年是论坛创办以来的第9年,是论坛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的第5年。为充分利用和不断延续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品牌影响力和广泛人脉关系,大力推动贵州省、福建省、江西省等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延续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办会宗旨、办会理念和办会模式,整个活动组织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习近平主席生态文明战略思想成为国际共识。与会嘉宾充分肯定并一致表示,要加快普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重要理念,并推动其在全社会落地生根,特别是新常态经济转型过程中,对如何脱贫和富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会议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倡议。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地球是人类的共有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是各国共同的责任。会议呼吁各国都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更大力度、在更宽广领域开展生态环保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全球携手保护地球家园,构筑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

    三是主题紧扣时代发展潮流,体现共享、共赢理念。本次研讨会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共享绿色红利”为主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享”这个关键,凝聚了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泛共识。

    四是活动精练、内容丰富。本次会议设置了研讨大会、国际咨询会委员会议、专题研讨会等主体活动,传媒沙龙、边会和观摩活动等系列活动。在发展重点方面,与国家发改委合作首先举办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研讨会”,同时也设置了“绿色金融发展”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共同探讨绿色金融作为绿色转型的支撑,以及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低碳发展”专题研讨会等。在生态环保方面,设置了“绿色采购”、以及国家林业局主办的“大生态与森林康养”等专题研讨会等。

    五是新闻媒体高规格、全方位解读“绿色红利”。截至2017年6月19日,中央及境内外媒体共刊发原创报道5500余篇(条、幅)。省内媒体刊播专版(专题)60余个、原创发稿4000余篇(条、幅)。境内外网站登载报道59724篇,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原创文章600余条。特别是中央媒体集中发力,从顶层设计到典型案例,深度解读、高度评价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贵州省绿色发展的红利与经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经验也得到了国际媒体的热烈关注。

    六是精心安排,精致圆满做好综合服务保障。今年的研讨会筹备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程序和环节与往年相比有增无减,办会要求更精致更细致,对综合服务保障工作要求更具体。坚持大会风范、中国及贵州特色、国际标准,同时坚持“小而精”的标准,缩小会议规模,精致会议内容,严格控制经费,勤俭节约办会,全面降低办会成本。

    七是以“信息化”“绿色化”“市场化”为突破点,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今年研讨会在服务保障工作方面大胆创新,坚持对标看齐国际一流展会和论坛,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出“信息化、绿色化、市场化”的办会模式,成为与会嘉宾赞不绝口、国内外媒体大力宣扬的“亮点”。

2、 研讨会主要成果

    这次研讨会虽然时间短,但成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充分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研讨会有力传播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展示了我国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交流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姿态,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生态文明理念的认同,增强了我国在气候与环境、全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梳理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二是形成了诸多务实成果。研讨会期间,还形成约20项具体成果,例如,创刊了《生态文明新时代》杂志,大力宣传生态文明新理念、新实践,实现了生态文明宣传的常态化。发布了《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特色小镇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最佳案例》、编制《国家绿色校园评价指南》、成立贵州绿色产业联盟、启动生态文明指数评级等。研讨会期间,商银行、兴业银行、西南证券等金融机构及各类绿色产业基金与贵州有关市(州)政府、贵安新区、企业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等绿色经济“四型产业”签署一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企业股权融资、碳金融等项目,重点支持贵安新区绿色项目建设,支持贵州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旅游开发等绿色项目。研讨会还发布《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报告绿皮书(2016)》。回顾贵州省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历程,总结取得的成果。为推动“大生态”战略项目化落实,加快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发展,贵州省发展改革委遴选了20个项目作为绿色经济“四型产业”示范项目并授牌,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是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突显精准脱贫扶贫新成果。研讨会期间,贵州凉爽的气候、良好的生态、整洁的市容,给与会嘉宾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得到了广泛赞誉,极大提升了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发挥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先试先行的标杆作用,进一步展示了贵州省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与脱贫工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的对外形象。对民政事业、生态环境公益事业等极大的宣传,有力的将大扶贫、大数据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融合,推动了我国各族人民对民政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四是研讨大会带动分会边会,生态保护和山区百姓脱贫取得了良好预期效果。国际研讨大会期间举办了安顺黄果树边会,以“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山地公园建设”为主题,共同探讨和助力黄果树的旅游区的生态保护和发展以及百姓脱贫致富,使黄果树地区的突出普遍价值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及重要国际组织层面形成共识。

    今年研讨会能取得圆满成功,最根本的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向论坛发来贺信,视察贵州时又专门对论坛作出重要指示,为论坛的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李克强、栗战书、杨洁篪等领导同志和戴秉国等老领导对今年论坛倾注了大量心血。归功于中央国家机关的大力支持,中央外办、外交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鼎力支持,多个部委积极主办主题论坛,并派出领导同志出席论坛,极大提升了论坛的层次。基金会理事长兼论坛秘书长章新胜发挥着独特作用,为论坛的举办做出了许多贡献。此外还归功于组委会工作人员、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以及全体志愿者忠诚履职、扎实工作。大家发扬敬业奉献、连续作战的作风,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强大的执行力,出色的完成了工作任务。

    与会嘉宾对我国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理念和实践表示敬佩,表达了与我国加强务实交流合作的愿望。正如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科特·维根所说:“此次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国际研讨会,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精神,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因此,希望世界各国加强沟通,不仅着眼于本国本土,也将本国的力量贡献到全球。”

    (二)2017年黄(渤)海湿地可持续发展与世界自然遗产盐城国际研讨会

    由国家住建部城建司、江苏省住建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盐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天合公益基金会承办的“黄(渤)海湿地可持续发展与世界自然遗产2017盐城国际研讨会”于2017年12月13日至14日在盐城市成功举办。

    本届研讨会是深入学习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等指示精神的重要实践,是针对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湿地保护”、“珍稀物种保育”、“世界自然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开展跨区域合作的有益探索。关于本届研讨会的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1、研讨会概况及意义

    本届研讨会主题是“黄(渤)海湿地可持续发展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会议围绕自然保护地的科学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的前瞻性、战略性、实践性问题进行了交流对话,研讨了黄(渤)海湿地突出的保育价值、美学价值及科研价值,并就盐城市牵头进行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及管理进行了探讨,共举办1场开闭幕式、2场实地考察、3场专题研讨会、4场高峰对话会以及协调会、重要嘉宾会见、媒体专访、晚宴餐叙、特色文化专场等系列活动,共有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朝鲜等15个国家或地区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含自费来宾)出席了本届会议。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住建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伙伴委员会、保尔森基金会作为支持单位对本届会议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大力支持。此外还有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第一天为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代表围绕“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与管理”、“滨海湿地的科学保护与研究”、“湿地生态产业与绿色发展”等议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为第二天全体会议做好了预热准备。会议第二天为高峰对话和开闭幕式,与会专家代表结合会议第一天议题进行了高质量、高水准的成果展现,同时揭牌成立盐城海滨湿地研究院,并发布《盐城倡议》。

    本届研讨会旨在充分发掘盐城市生态资源禀赋,诠释盐城市“生态立市”发展内涵,助力盐城市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确立盐城滨海湿地在世界濒危鸟类保护中的特殊地位,并在重要国际组织和知名国际专家学者层面形成共识,明确盐城在世界自然保护遗产申报中的重要突出价值,为盐城市世界遗产申报工作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领导下,在全体与会专家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本届研讨会充分实现了预期目标,同时盐城市还形成湿地保护的国际倡议,并聘请了世界一流国际组织领导担任海滨湿地研究院名誉院长,为研究院湿地科研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准打下了基础,也让世界看到了盐城市湿地保护与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2、研讨会主要特点

    本届研讨会是盐城市黄渤海湿地入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名录预备名单后召开的首个国际专题会议,也是十九大后在湿地保护与遗产申报领域召开的首个重要国际会议。本届会议在筹备和执行过程中遵循国际化、市场化、绿色化办会宗旨和办会理念,整体活动体现了“嘉宾高层次、策划高水平、宣传高热度、成果高质量、工作高效率”的“五高”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是以国际化理念策划整体活动,充分体现国际水准。本届研讨会国际水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际到会外宾人数达到邀请嘉宾总人数的40%,参会外宾均来自相关领域的著名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知名国际专家学者、重要世界遗产保护区代表等,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席章新胜、国际湿地公约组织(Ramsar)秘书长玛莎·罗杰斯·乌瑞格等,亨利•保尔森也向会议召开发来贺信。二是在与重要嘉宾充分沟通的前提下,本届研讨会部分重要环节均由外国专家学者担任会议主持人。三是部分重要会议文件由外国专家执笔起草,如《盐城倡议》由澳大利亚蓝山世界遗产研究院院长约翰·梅森组织部分外国专家牵头起草。

    二是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会议内容精彩纷呈。本届研讨会形式多样化、开放度较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两天的会期内,共举办开闭幕式、专题研讨会、高峰对话会、实地考察、特色专场等近20余项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二是为便于与会代表充分参与互动,在13日的专题研讨会设置了“中韩朝”三国代表自然保护区案例分享环节,在14日的高峰对话中设置了交流提问环节。三是本届研讨会除吸引了来自新疆、辽宁、山东等省住建厅代表以及青海可可西里保护区、辽宁盘锦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自然保护区或遗产保护地的代表参与到本届会议外,还吸引了来自世界自然基金(WWF)、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中华环保联合会等众多自费参会代表。

    三是议题设置国际关注度较高,为国际合作打下基础。本届研讨会选取的议题国际关注度较高,“如何科学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濒危、珍稀物种?”“如何突出遗产申报中的普遍价值?”等系列问题均是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迫切问题。通过“丹顶鹤”、“麋鹿”、“勺嘴鹬”、“东方白鹳”、“小青脚鹬”等具有国际广泛影响力的濒危、易危物种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参会代表的共同关注。

3、研讨会重要成果和突出影响

    本届研讨会期间,盐城市整洁的市容,保护区多样性的物种保护现状、志愿者热情的服务态度给与会嘉宾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得到了广泛的赞誉,有效地提高了盐城市综合形象,充分的诠释了“生态立市”的发展内涵。本届研讨会虽然时间段、但成果显著,发出了“盐城声音”,展示了“盐城行动”,打造了盐城“国际名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盐城申遗凝聚国内外广泛共识。本届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黄渤海湿地突出普遍价值(OUV)展开了充分的研讨,确定了其满足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的具体标准,探讨了其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与会国内外专家就“黄渤海湿地是全球最大的潮间带湿地,拥有独特的辐射沙脊群”、“盐城市沿海滩涂是珍稀鸟类迁徙、繁衍必经之地”达成了广泛的国际共识,为盐城市遗产申报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

    二是《盐城倡议》为科学保护与发展引入国际标准。由国外专家组起草并发布的《盐城倡议》,高度肯定了黄渤海湿地的突出价值和重要影响,并倡议将黄渤海湿地提名为世界自然遗产,建议制定国际领先的物种保护与监测机制,设立海滨湿地研究院以科学手段研究和保护湿地,同时建议引入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以促进黄渤海湿地的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是成立盐城海滨湿地研究院,展现“盐城行动”。盐城海滨湿地研究院的成立,为盐城市打造湿地保护与研究的科研实力做好了铺垫,为盐城市导入更多国际合作资源,与知名专家学者、知名院校建立联系打下了基础,并为下一步在盐城市建设湿地博展馆、成立科研基地及教育中心,形成“一平台、一展馆、一科研”的格局创造了条件。

    四是湿地保护打造成为盐城“国际名片”。在国际社会日益关注湿地保护和国内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盐城市率先在湿地保护领域做出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并逐渐成为盐城市亮丽的“国际名片”,玛莎·罗杰斯·乌瑞格强调“本届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对全球湿地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将进一步增强盐城在湿地保护方面的全球知名度和美誉度。”

    本届研讨会,通过汇聚来自“官产学媒民”等各界代表,加强了经验交流,分享了思想智慧,展示了最佳案例,取得了以下突出影响:

    一是新闻媒体报道多角度多渠道,传播效果全方位。本届研讨会期间,央视一套、央视十三套在《新闻直播间》和《朝闻天下》以新闻和简讯的形式报道了盐城丹顶鹤保护和研讨会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截止12月31日,在谷歌检索研讨会相关新闻及词条达4,550余条,在百度检索研讨会相关新闻及转发达25.8万余条。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网易新闻、等重要央媒和国内、地方知名媒体集中发力,多角度、多渠道报道了本次研讨会,在第一时间通过深度解读、嘉宾专访、新闻发布的形式对研讨会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是通过国际湿地保护案例分享,拓宽发展与保护新思路。本届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交流分享了湿地保护领域国际领先的经验、技术及典型案例,其中瓦登海、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韩国顺天湾湿地国家公园的案例对盐城湿地保护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在不远的将来,当连接上海至盐城的高速铁路开通后,可以预见到将有更多的游客慕名前往盐城黄渤海湿地参观游览,走进广袤滩涂,感受独特的湿地之美,生态旅游产业在让盐城湿地绽放璀璨光彩的同时,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将会是盐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是通过国际理念导入,提升大众思想认识高度。本届国际研讨会,除参会嘉宾外,还有200余位来自盐城市局委办代表、各县区代表、保护区代表等参与到研讨会活动中,通过近距离聆听国际专家学者的优秀经验和理念,盐城市基层干部、人民群众对湿地保护与遗产申报的重要性、科学性等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通过本届会议,大家普遍认识到盐城黄渤海湿地在国际社会上的突出价值,认识到湿地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相辅相成,避免片面的教条保护主义,也杜绝过度开发。通过本届研讨会,盐城市干部群众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湿地资源作为宝贵家底予以保护、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前瞻性眼光和魄力。

    四是树立道路自信,展现盐城走向世界的独特潜力。湿地是大自然对盐城最深情的馈赠,更是我们地域文化的重要涵养。本届研讨会,简洁而寓意深刻的背景设计、精彩而优美的宣传片,盐城市用国际通用的标准语言展现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物种多样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通过本届研讨会,我们深刻认识到湿地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黄渤海湿地将是盐城市走进国际视野的重要载体,湿地保护将成为盐城市展现给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盐城市自然保护区也将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典范,本届研讨会进一步树立了盐城市“生态立市”、“生态底色”的道路自信,展现了盐城走向世界的独特潜力。

    (三)2017年黄果树世界遗产申报与山地公园建设研讨会

    2017年6月18日至20日,2017年黄果树世界遗产申报与山地公园建设研讨会在安顺市成功举办。与会嘉宾紧紧围绕世界遗产申报与山地公园建设主题,怀着对人类大自然的感情和世界遗产保护的责任感,进行了务实深入的研讨,分享了诸多实践和经验体会,研讨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与成效,是一次成功、新颖、圆满的学术盛会,掀开了黄果树申报世界遗产和山地公园建设的新篇章。为充分发挥安顺旅游资源独特、民族文化丰富的比较优势,推动黄果树·屯堡景观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进程奠定了基础,。现将研讨会的举办情况总结如下:

1、研讨会概况

    黄果树世界遗产申报与山地公园建设研讨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作为顾问机构,并在国家、贵州省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处联合主办,由天合公益基金会、黄果树旅游区工管委及安顺市有关部门共同承办。

    在日程安排上,6月18日重点考察了安顺西秀区屯堡本寨、黄果树规划馆和“半边街”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在6月19日的会议议程安排上,分为开幕式、专题研讨及会议总结三部分。安顺市人民政府与天合公益基金会签署了《关于加快推进安顺申遗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安顺市人民政府聘请了洛桑理工学院教授、瑞士联邦委员会前环境署署长布鲁诺·奥伯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特别顾问、前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等国际国外有关组织的11位专家学者作为申遗顾问,邀请汉斯·道维勒发布了《安顺市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倡议书》,陈训华市长代表中共安顺市委、市人民政府致答谢词。

2、研讨会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活动高规格,高水平。此次研讨会参会嘉宾既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著名国际组织的官员和专家学者,又有国际国内世界遗产申报、国家公园规划、生态旅游发展等评审专家。既有一批享誉中外的世界遗产申报、规划建设和生态建设发展等领域专家、学者,又有国际国内著名高校教授和企业高管。研讨会为各国政要、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的交流平台。邀请的演讲嘉宾准备充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富有前瞻性、学术性和参考性,为推进安顺世界遗产申报及山地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是成果丰硕,亮点纷呈。研讨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安顺、黄果树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安顺市人民政府与天合公益基金会签订了《关于加快推进安顺申遗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今年年初,天合公益基金会相关专家到安顺黄果树实地调研,在签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备忘录》的基础上,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签订了《关于加快推进安顺申遗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安顺申遗工作进程。同时会议聘请了国外知名专家作为安顺申遗顾问。聘请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乔纳森·休斯先生,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特别代表亚瑟·兰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特别顾问、前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先生,洛桑理工学院绿色金融专业教授、瑞士联邦委员会前环境署署长布鲁诺·奥伯勒先生等11位国际知名的世界遗产申报专家作为安顺申遗顾问。发布了《安顺市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倡议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特别顾问、前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先生向社会各界发出安顺申遗倡议,进一步加快推进安顺世界遗产申报及山地公园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

    三是媒体广泛关注,影响深远。研讨会受到了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华网、贵州电视台、中国网、中新网、多彩贵州网、安顺新闻网、安顺日报、安顺电视台等四十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持续报道,共有记者70余人参与研讨会宣传报道。新浪、新华网、安顺新闻网等对研讨会实况进行了网络直播,第一时间将研讨会实况向社会传播,发出了安顺和黄果树的好声音。


二、推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标准与规则制定

    (四)开展海口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树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理念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资产核算账户的形式,对全国或一个地区主要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及增减变化进行分类核算。”

    开展以上工作的重要前提就是明确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损害。 用生态资产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作为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考核指标,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引导全社会参与保护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服务功能、遏制生存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

    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支持,天合公益基金会牵头,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撑的海口市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项目,在海口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生态环保局和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顺利推进,为海口市生态文明建设,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环境责任离任审计项目,限制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区的考核指标的建立,财税和生态补偿等政策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2017年8月,专家评审通过了2015年的《海口市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与会的各位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报告以生态产品与服务为核心,采用生态学模型和生态经济学方法,构建了海口市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指标体系及核算方法,指标和参数符合海口市实际情况,方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2017年12月,由生态环保局牵头,在广泛联络对接各区政府、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局等各市局委办并积极征求意见后,天合公益基金会进一步完成了2016年核算报告(送审稿),同时结合海口市实际情况,发布《海口市生态资产考核评价办法(征求意见稿)》。按照现有的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体系和结果,建立了生态保护成效评估与考核机制,为落实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供了科学的支撑。

   (五)开展生态文明评级报告

    为了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在国际的广泛传播,天合公益基金会参考世经济论坛每年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经验,力争在“建立我们自己的高端智库并发布有影响力的专业报告”。

    目前天合公益基金会已经与全球足迹网络(GFN)等合作开展生态文明评级报告的研究工作,拟合作推出《生态文明建设评级报告》,通过创建一个对各国生态文明发展现状(存量)和趋势(增量)的创新、公平、可持续的评价体系,推出各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估,进一步向世界推广生态文明理念。同时,秘书处正在与联合国可持发展网络组织(UN-SDSN)、清华大学合作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文明评级》,进一步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三、落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项目

    天合公益基金会近年来新的提升发展是配合美丽中国和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以及生态保护和修复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的启动,聚焦于国内短缺和亟需的恢复大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产品,成功地引入了欧美最先进的专门从事生态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专业集团,并与之紧密合作,率先在国内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目前已在江苏盐城、贵州安顺、海南海口和江西抚州等地推进实施。

    (六)江西抚州市生态规划建设

    江西省是我国三大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抚州市作为自然资源位居全省首列的城市,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打造“美丽江西,抚州样板”。天合公益基金会邀请和协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以及多方专家共同前往江西省抚州市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并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后,给予生态方面的规划建议,对抚州市临川温泉景区的物种进行实地调研,生物多样性的评估和保护,便于采取生态恢复和补偿措施等,为抚州生态发展提供最大支持。抚州市以期在温泉生态规划建设、国家公园建设、低碳循环、水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方面深化项目合作,不断增进沟通交流,共同追寻和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的新行动、新途径。

    (七)安顺市生态规划及遗产申报

    为了充分发挥黄果树区域的自然优势,贵州省委、省政府将黄果树、龙宫等国家风景名胜区列为省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首批试点区域,并要求于2017年制定出台试点区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于2018年制定发布国家公园建设标准。同时,“十三五”时期也将是黄果树进入大旅游圈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安顺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黄果树、屯堡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天合公益基金会协调邀请国内外专家对黄果树旅游区进行实地考察,协助黄果树进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标准设立,对黄果树旅游区进行生态评估,导入国际标准,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等标准;加强国际合作,如与伊瓜苏大瀑布、法国赛文山国家公园所在地等磋商缔结友好城市伙伴关系;对黄果树申遗重点区域进行生态调研及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编写生态环境及生态旅游资源评估报告,开展资源评估分析,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要求,对申遗区域进行整体生态规划,完成黄果树旅游区总体资源状况分析建议,制定限制区域的保护开发建议,合理布局好黄果树旅游区空间功能分区。


四、积极开展精准扶贫与教育支持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利益和幸福出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全面领导下,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使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也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次把扶贫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并明确指出了新时代下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天合公益基金会探索创新公益事业,为个更好地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在民政部的指导和基金会负责人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精准扶贫与教育支持活动。

    (八)安顺黄果树扶贫工作

    天合公益基金会努力做好社会组织所能承担的职责与义务,深入推动大生态、大扶贫战略。天合基金会与黄果树旅游区管委会经沟通协商,在黄果树旅游区开展精准脱贫困帮扶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生产扶持和教育帮助。每年扶持15户贫困农户和50位贫困学生。在扶贫一线,通过引导贫困农户发展村集体经济,支持农户学习菌菇大棚种植技术、引进山地土鸡和蜜蜂养殖,发展农户种植黄果、柠檬……逐渐让贫困农户通过劳动改变生存状态。通过扶持优秀的贫困学生,也让大山里贫穷的孩子重燃起了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

    贵州山区因历史原因发展落后,恰好让其避开了走大开发、大建设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也因此留下了绿水青山的发展潜力。伫立黔山秀水之间,看着山坳间被绿色环绕的菌菇大棚、看着山间岩石若隐若现的半野放鸡苗,深刻的感受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相得益彰与巨大潜力。

    (九)开展苏州中学教育基金捐助

    2017年,苏州中学设立教育基金会,天合公益基金会为其进行了捐助。成立教育基金办公室是教育事业发展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事,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走向纵深的大背景之下,捐资助学,扶持教育,是更好的系统落实“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可以让有需要的学生克服困难,好好学习,心怀感恩之心,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回报家乡。


五、工作不足和调整方向

    天合公益基金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好声音”,深化我国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努力。基金会经过几年的成长,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在机构管理、团队建设、发展方向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和调整方向如下:

   一是多措并举加大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力度。天合公益基金将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路径,将脱贫落到实处,论干结合,掷地有声,展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不忘初心,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精准脱贫和生态环境两个短板上的进一步突破,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更快、成效更好,广泛深刻的绿色变革成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成就。     

    二是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基金会需要进一步的扩充队伍,进一步的科学管理,科学分工;同时在生态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更加的高效和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国际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形成更加成熟的管理方式;吸收更多的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的薪资方案与培养体系,促进团队梯队化建设,不断提供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力度。受非公募基金会自身定位的制约,宣传工作覆盖范围有限。基金会需要开展更多的招募以扩大基本规模,需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开拓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寻求与国际组织、政府机构、科研院校及企业的合作,形成构架合理、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为生态公益项目的运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8年5月4日 13:50
浏览量:0
收藏